几千年前,从科举制度诞生起,阅卷就诞生了。隋唐以后,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桎梏,使得具有新鲜血液人进入社会管理层,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。由于该制度具有自身的优点和优势,因此,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。阅卷也成为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.
一、漫长的纯人批阅工时代
阅卷原本是记名阅卷,即不密卷,可以看到所有考生的名字,这也给作弊者带来了方便。因此,为了避免这种现象,他们开始采取封卷阅卷的方式,并在明清时期采用统一字体的“馆阁体”。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消除作弊,但它带来了一些公平性。
二、批阅系统前期或雏形
时间:1985年首台光标阅读机登录中国
设备:光标阅卷机+手工主观题阅卷
发展历程:仅能够实现客观题阅卷的自动化。
三、第一代批阅产品
时间:1999年广西高考开始
设备:专用扫描设备+网上阅卷软件
发展历程:基本实现阅卷过程的信息化。
存在的问题:
1、专用扫描设备价格高,且要求必须用彩色100克以上精致印刷的专用答题卡,使用成本较高,仅合适于中考、高考等大型考试。
2、主要以大考服务为主,产品成熟度不高,专用扫描设备和软件系统都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操作。
3、主要面向中考、高考等选拔性考试,统计分析简单,无法满足一般学校和教育局用户对教学质量的分析需要。
四、第二代网上阅卷产品
设备:通用扫描设备+网上阅卷软件
附注:近年来,类似第一代采用“专用扫描设备”的系统也有推出校园及教育局版,支持采用普通纸张的答题卡,一定程度上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。
发展历程:从专用扫描设备到通用扫描设备的过渡,从精致题卡到普通题卡的过渡。
五、有痕阅卷时代
网上阅卷(marking marking)给各种大规模的选拔考试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。然而,网络评卷的固有缺陷也制约了评卷的应用。因为几十年来,老师习惯卷面批改试卷,学生通过老师批改的试卷,了解自己的问题。但是,网络阅卷方法不能在纸张表面留下痕迹,这限制了网络阅卷方法在正常环境下的使用。
选择性和结果导向的考试对学生只是一个结果。而不能用来进行过程改进。于是有痕阅卷模式应运而生。
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有痕阅卷模式在日常的过程中收集测验或练习数据信息,分析大量的过程数据,并对过程进行改进。帮助教师准确教学,学生高效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