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现状
1、当前,我国已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,并进行了相关规划布局。2017年,中国政府发布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,建设人工智能学科,发展智能教育。
2、2018年,教育部发布了《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》,从高等教育领域推动落实人工智能发展。
3、2019年2月,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135》发布,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,建设智能化校园,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、管理与服务平台,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,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始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探索。
4、2019年3月14日,教育部公布了《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》,明确表示,今年将启动对2万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,并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,逐步推广编程教育,还将编制《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》。
二、人工智能教育会取代教师吗
对于这种担心,可以从教育的本质以及人与机器的区别等角度进行审视。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,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,而且需要通过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导教会学生做人、塑造学生的品质等。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,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形象地描绘为,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。教育是一项心灵工程,它的实施者——教师是富于情感和智慧、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人类,这些特质是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。同时我们也看到教师正在努力从教学的主宰者、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的学习伙伴、引导者等方向转变。
基于此,即使未来人工智能在知识储备量、知识传播速度以及教学讲授手段等方面超越人类,人类教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所以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。
三、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教师职能
未来个性化教育体系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,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未来教师队伍会向两个方向分化:
1、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全能型教师
有了人工智能的支持,能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负责的全能性教师是可能存在的。既能掌握学科知识,又要掌握教学法知识、技术知识,掌握认知、脑科学发展、儿童身心健康相关知识,又可以了解各种社会属性,具有领导力和社会协作能力,一般教师难以胜任的问题都能通过人工智能得到解决方案。
2、专业型教师
想要让每位老师都成为全能型教师这并不大现实,所以未来教师会出现精细的、个性化分工,例如专门做练习辅导的老师、做项目设计的老师、疏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老师、授课老师、做教学设计的老师等。
随着未来教师角色和职能的转变,未来课程也将发生改变。跨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,期望老师独自完成是不切实际的,必须辅以教师间协同、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环境结构的支持。今后,一门课可能由多位教师负责,其中有学科专家、教学设计师、知识传递者、活动设计者,人工智能助教或其它角色。
人工智能变革教育,首先体现的是各种智能化的教育装备和智慧化的教育环境,其次是嵌入人工智能服务的教育业务流程与制度,最后是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的转型。
— END —
文章素材及图片来源网络
相关版权归原创所有
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