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家庭里的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,作为一名建筑防水工,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宽裕,一家五口共享着60平米的出租屋。
那么这个普通的家庭是如何变得不平凡的?有着怎样的教育“秘诀”,让孩子们都这么好学呢?
20年来,这个普通家庭没有攒钱买房,而是把赚的钱都给孩子交学费了。
学霸未必出自高知或富裕的家庭,相反,培养优秀的孩子,不是看父母的文化程度或经济状况,而是看父母怎么教。
谈及教育方法,这位父亲道出了几个朴实无华,但很多家长难以做到的点。
尽管生活拮据,赚钱养家忙碌,但20年来,范玉华却始终坚持着对三个孩子的陪伴和教育。
范玉华始终坚持这个原则,平时也是全身心融入陪孩子玩、主动找他们聊天。
等孩子们长大后逐渐有了烦恼,住校后一周半月才能回家,范玉华会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,在闲聊中引导孩子表达情绪,鼓励而不指责。
长此以往,3个孩子都愿意与自己交流,而不是越长大越疏远。
父母言传身教更能鼓舞孩子
范玉华坚持把孩子当大人看,每个人都是家庭一份子,平时轮流做家务,收拾碗筷、洗衣服、做饭等等。
有时候孩子放假,也会主动提出去父亲的工地干活,做起来有模有样的。
当被问及“三个孩子是否补过课”,范玉华表示从未补习过,都是课堂上认真学,放学后自觉写作业。
当孩子学习的时候,夫妇俩一般也都在忙,一切靠孩子自觉。
父母都是努力自律的人,孩子自然在耳濡目染下学习到了这份特质。
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
去年,小儿子范泽宇高考取得了580分,对于这个成绩,孩子并不满意。
范泽宇第一时间想到与父亲沟通,担心家里花钱太多,也担心自己复读出来成绩还是不理想。
范玉华说,原本自己是很支持范泽宇去复读。
但是,了解到孩子的顾虑后,觉得一味鼓励他复读反而会给他太多压力,还是应该交给他自己去做决定。
最终,选择复读的范泽宇以676分考入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。
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而不是帮孩子去规划。
孩子就是“拧巴”的生物,父母越是推着他走,就越要反着干。
一个好的家庭,往往是培养学霸的温床。
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,不如做个“别人家的父母”!
END
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